民族發明學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希臘
1774 俄土戰爭,沙皇獲得希臘東正教民的保護權
1800 建立七島共和國,第一次有自治
1821 革命從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開始(在當時的羅馬尼亞)
1833 靠英國人保護建立小希臘
1844~ 一直想建立希臘大一統,恢復拜占庭榮光 (君士坦丁堡)
1897? 打土耳其打輸,基本成為現狀
1924 第二共和,放棄偉大理想,維持小希臘
羅馬尼亞
1821 革命從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開始(在當時的羅馬尼亞)
1829 打輸被納入俄國
1859 俄國克里米亞打輸,瓦拉幾亞跟摩爾達維亞公國組成聯合公國(自治)
1862 改名羅馬尼亞
1877 俄土戰爭,獲俄支持,羅馬尼亞獨立
保加利亞
1829 硬從希臘發明出來的
精英跑去南邊的小希臘,北邊的羅馬尼亞(俄),剩下的希臘東正教徒也想自己搞一個國家,先從語言開始搞
1876 保加利亞起義
1878 保加利亞自治
1908 列強支持,保加利亞獨立
- 民族發明步驟
- 建立國語與國史
- 建立海外社區
- 建立海外軍團打回國內
- 在事實獨立幾十年以後,變成正式獨立
馬其頓
民族發明第一波:希臘,第二波: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是第三波
原本也想加入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革命時為實力最強的革命區
1878 俄土戰爭勝利,被劃入大保加利亞公國,德英干涉又回歸鄂圖曼帝國,持續爭取回到保加利亞,因為地區內也很多穆斯林所以回不太去
1893 馬其頓內部委員會成立,反抗鄂圖曼帝國
1913 馬其頓被瓜分為三,現今北馬其頓為瓦達馬其頓,保加利亞得到皮林馬其頓,希臘得到愛琴海馬其頓
1918 瓦達馬其頓被發明為大塞爾維亞民族的一部份
1945 狄托將瓦達馬其頓發明為馬其頓人民共和國
1991 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希臘不承認“馬其頓”這個名字
2019 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塞爾維亞
也是希臘東正教人,希臘主義發明失敗,因此發明了斯拉夫主義,同樣想尋求俄羅斯幫助脫離鄂圖曼帝國。原本是幫鄂圖曼帝國打歐洲基督教方,但最後反過來發明成反抗穆斯林的人
本就處奧匈與鄂圖曼交界,想建立大塞爾維亞打破邊界是難上難
1804, 1815 起義,塞爾維亞公國建立開始高度自治
1844 斯拉夫主義、大塞爾維亞主義被提出
1858 政變流放大公,顯示投向俄國
1878 塞爾維亞公國正式獨立
1914 信奉「大塞爾維亞主義」的黑手黨成員刺殺斐迪南大公,一戰爆發,結束後三大帝國瓦解留下權力真空
1918 南斯拉夫王國建立,「三族共和」
1945 南斯拉夫聯邦成立,「六族共和」,遏止大塞主義
1991 南斯拉夫解體
2006 塞爾維亞獨立,為小民族主義之共和國
波士尼亞
文化上來說和塞爾維亞蠻像,比較多是穆斯林,被劃入奧匈帝國時跟隨帝國而沒有發明像是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因此成為這兩方必爭之地,長期打仗。可以舉例說是香港跟英國。“波士尼亞族”被狄托二戰後加入南斯拉夫,解體後依舊要打仗,1995才獨立
1878 被劃入奧匈帝國(不想給塞也不想給斯拉夫主義)
1915 南斯拉夫被發明
1918 第一南斯拉夫王國建立,波士尼亞人沒有地位(被含在塞裡面)
1945 波士尼亞加入南斯拉夫聯邦
1992-1995 脫離南斯拉夫聯邦 內戰 獨立
蒙特內哥羅
小地方,山地的東正教徒抱了俄羅斯的大腿搞出國家,俄羅斯失勢後馬上轉為抱西方大腿,轉舵非常快。
1774 蒙特內哥羅主教國成立,受沙俄保護
1852 沙俄支持下改為公國
1869 隨著俄國倒向泛斯拉夫發明
1878 公國獨立
1918 被併入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
1945 又被狄托拉出來加入南斯拉夫聯邦
1992 和塞爾維亞脫離南斯拉夫 組成聯邦
2006 獨立
阿爾巴尼亞
多為穆斯林,以前是反抗義大利的,在鄂圖曼解體後為了不被劃入希臘或是塞爾維亞,發明為義大利相近民族依靠義大利保住土地,也比周遭國家搶先加入歐洲。
1821 希臘獨立戰爭爆發,當時阿爾巴尼亞內民兵是鄂圖曼帝國重要軍力之一
1878 柏林會議將阿爾巴尼亞分給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跟希臘,穆斯林聯盟普里茲倫組織成立,成為往後阿爾巴尼亞獨立推手
1912 普里茲倫組織獲義大利承認,建立阿爾巴尼亞大公國
1946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
靠海原為義大利,內陸為奧匈帝國之邊疆,拿破崙建立伊利里亞行省將內陸區和靠海區和斯洛維尼亞合併,匈牙利革命時不想被畫進匈牙利,發明克羅埃西亞民族,再慢慢走向獨立。
1809 拿破崙將沿海跟內陸克羅埃西亞劃為一行省
1841 伊利里亞民族黨成立,為克國民族發明起源
1848 大匈牙利成立使得克羅埃西亞民族不滿
1861 克羅埃西亞權力黨成立,為大塞爾維亞派
1868 克羅埃西亞王國建立
1918 成為第一南斯拉夫王國三族之一
1941 納粹扶植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
1945 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六族之一
1991 獨立
斯洛維尼亞
原為奧匈帝國之一,拿破崙建立伊利里亞行省將其和克國合併,赫爾德發明的民族發明模式原本是為了避免法蘭西帝國太強大,沒想到拿破崙很快滅亡,發明的斯洛維尼亞打破的是和他一樣以德語為主的奧匈帝國。
1809 拿破崙建立伊利里亞行省
19 世紀上半葉 斯洛維尼亞語被發明
1915 南斯拉夫委員會發明斯洛維尼亞民族
1918 第一南斯拉夫王國三族共和之一
1945 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六族之一
1991 最為輕鬆的獨立
附錄
東亞像是俄羅斯和中國都繼承了帝國的遺產,沒辦法像西歐一樣建立民族國家。作者認為這個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變化的。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
普魯士
原為現今德國東北和波蘭北部的國家,其為在瑞典亡國衰弱後北歐東歐權力的繼任者,為自由開明的國度,吸收各方人才,擴張也是往東擴張,與英國為盟友,但在1815維也納會議為了抵擋法國勢力獲得萊茵省之後,開始發展關稅同盟、俾斯麥統一德國(因此要納入巴伐利亞),而巴伐利亞為納粹發源地,二戰德國戰敗之後卻造成普魯士邦的解散,而巴伐利亞邦持續健在。此為作者說明狗哨政治會發生的情況,即為要為歷史上不是你的祖先做過的事情而負責。
烏克蘭
歷史以來經常為為各個帝國的部分,自基輔羅斯後沒有成為一個國家過,以第聶伯河為界,西部受波蘭立陶宛聯邦影響,東部則受沙俄影響。波蘭立陶宛聯邦時脫離聯邦的農民成立哥薩克國,為烏克蘭民族發明的祖先。1795年沙俄推行俄羅斯華政策,意外使烏克蘭民族主義興起。直到1954年蘇聯將克里米亞畫給烏克蘭,才有現今的領土。本書作者寫於烏俄戰爭前,可見此問題在俄軍強占克里米亞之後已浮上檯面。作者舉波蘭為例,以波蘭放棄許多領土以維持小國,較容易民族國家,以說明烏克蘭擁有多為俄羅斯人的克里米亞的棘手性。
波羅的海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
雖然在民族發明上可以追溯到拉多加爾人等部族,但此區文化上是德語武裝傳教士的殖民社團,與漢薩同盟有緊密聯繫(里加),在該時代稱為立窩尼亞地區。該地區之後接受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俄羅斯帝國管理,在法國席捲歐洲下,德國知識分子以將當地方言愛沙尼亞語和拉脫維亞語言地位提升以抵抗法蘭西文化入侵,而後在大俄羅斯和泛斯拉夫主義的壓力下再提升為國族語言。一戰時獲德國支持而獨立,二戰時併入蘇聯,並在蘇聯解體後獨立。作者的觀點是像是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由於在歐亞交界,也是文明與野蠻的交界,因此更需要民族發明來「脫亞入歐」,以避免回到由亞洲相對落後文明(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芬蘭
受瑞典統治很長一段時間,瑞典語也曾經是第一語言,在1721、1808年瑞典都戰敗使得芬蘭割讓給俄國後,成為俄國的自治大公國。大約此時芬蘭語言和民族運動復興,1849年芬蘭史詩「卡勒瓦拉」凝聚了芬蘭人的民族意識。1917年芬蘭獨立,曾經一度差點落入共產黨手中,但在德軍和芬蘭海外軍團協助下以政府軍勝利告終。作者提到擁有軍隊的重要性,要不是芬蘭有海外軍團,很有可能芬蘭會落入共產黨手中。還有,芬蘭歷史發明也表示「認同是政治問題」,有了政治上的決斷,語言和歷史方面都是服從政治決斷的。
捷克
波西米亞為現今捷克的西部,14世紀末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15世季開始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統治,逐漸「德意志化」。受到民族發明影響捷克與地位漸漸提升,1820年代「波西米亞詞典」出版,也間接導致1848年抵制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成立大一統的德意志國家。1918年受到馬薩里克博士的影響,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期間經共產黨統治,於1993年捷克獨立。作者提到民族發明原為德國人發明來抵抗法蘭西文化,沒想到曾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的捷克卻因此而不再認為自己是德意志文化的一部份。
斯洛伐克
此區域在奧匈帝國時為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現今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在1526年至1784年都是匈牙利王國的首都,但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時受到匈牙利強行推廣匈牙利化政策影響,斯洛伐克人自行成立國民議會,想脫離匈牙利並加入擁護哈布斯堡皇室的陣營,被匈牙利鎮壓,此可說是斯洛伐克民族發明的起點。1918年受到馬薩里克博士的影響,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書中沒有特別提到為何兩國是一起成立),此國家依舊是多民族國家。二戰時短暫成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蘇聯統治時又和捷克在一起,直到1993年獨立。作者認為斯洛伐克自行成立議會最主要原因是許多獎斯洛伐克語的人階層不是很高,不在當時講匈牙利語的貴族圈,因此覺得那些貴族憑什麼決定我們的命運,因而起身反抗。這同時也顯示歷史一直以來都是有權力的人在書寫,那些精英可能只占人口少數,卻代表了所有的人民。不過我認為在教育普及後此現象會改善很多。
匈牙利
匈牙利的民族發明主要是遵循法蘭西式的理性民族主義。1570年匈牙利王國開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發生匈牙利革命,匈牙利菁英想建立匈牙利共和國,被奧地利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壓制。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但匈牙利王國內只有核心的小匈牙利才是匈牙利,其他地區都是像封建領地,沒有太多語言和文化的相似處。一戰後奧匈帝國戰敗,匈牙利王國失去72%的領土,幾乎只剩下核心的小匈牙利。蘇聯此時曾短暫插手但失利,一戰二戰之間匈牙利王國恢復,後又被蘇聯統治至1989年現今的匈牙利共和國成立。這段期間一直是由布爾什維克和君主主義者的鬥爭,因為自由民主派從來沒有在匈牙利真正統治過(1918 四個月、1946 三年)。作者認為,現今的匈牙利被歐洲說現在政壇上的勢力是傾向右翼民粹,其實是自前述問題發生後留下來的保守派勢力,匈牙利人沒有受過自由民主派統治,不相信自由民主派的力量,只知道君主派才是安全的唯一保障。
波蘭
波蘭於1569年和立陶宛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家是由貴族選出的議會控制。1791年自由派主導的議會通過「五三憲法」把權力集中至國會,廢除了貴族的自由否決權,引發俄羅斯帝國干涉,因此執行不到一年就廢除。這刺激了波蘭民族的誕生。波蘭被瓜分後,海外波蘭人士到美國法國等共和國家發揮影響力,像是加入議會或名人宣傳(eg. 蕭邦),都提升了波蘭的形象。因為波蘭被多國瓜分的歷史,獨立派對波蘭的未來一直有不同想像,親俄與親德勢力造成內部不穩定,但沒有引發毀滅性的內戰,也在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倒下,於二戰結束後復國。後由蘇聯統治,解體後重回西方陣營。作者提到,波蘭的歷史向我們說明了帝國民族主義(大俄羅斯)(其他民族怎麼辦?)、文化泛民族主義(泛斯拉夫主義)(要打下不在帝國內的同族人)的不足,以及國族/語言民族主義(現今波蘭)的天然優越性。前兩者是發明後會造成更多動盪的,而後者是可以自我統治的。
附錄
加泰隆尼亞
原屬於亞拉岡王國,1469年和卡斯提爾王國聯姻,於1715年因為西班牙王位戰爭,被併入卡斯提爾王國,成為現今西班牙的一部份。亞拉岡王國和義大利城邦往來密切,為比較偏向自由主義,藏富於民,而卡斯提爾和奧地利哈布斯堡撐著「基督教世界衛士」知名征戰歐洲,因此人民漸漸變窮,後來王國取消了亞拉岡的輕稅,改為全國統一,引起不滿。作者以英國和法國舉例,英國在法蘭西帝國席捲歐洲的時候還是相對維持以前封建體制,因此才能累積實力在資本主義時代大放異彩,亞拉岡可類比成英國,卡斯提爾類比成法國,而現在加泰隆尼亞則利用西班牙在歐盟的框架下慢慢增加自身權利,以終有一天脫離西班牙為目標。
烏拉圭
作者主要是想說,其實現今被烏拉圭人視為民族英雄的人,在那時候一點都沒有想爭取烏拉圭獨立,而是要和阿根廷一起,只是最後受制於巴西和阿根廷兩大國下只好自己獨立,再次表示民族發明都是可以重新解釋的。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庫德人
現在庫德族還沒有一個自己的國家,不過已經有在伊拉克的庫德斯坦自治區以及2017年的庫德族公投,再經過西方媒體的宣傳之下,作者認為庫德族很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國家。庫德族居住於西亞較山區,以往在各帝國之下都是比較鬆散的被統治,但在土耳其凱末爾主義要求同化的影響下,開始出現抗爭。後又被伊拉克阿拉伯同化,還發生種族清洗,才建立現今的自治區。作者提到兩點值得深思。第一點,民族國家這個想法是由法國向外慢慢傳播,傳到之處會產生連鎖反應,繼續擴大。民族自決理想是各地區投票依照結果加入國家,但在有些西方大國不想理睬的地方,往往都是靠種族清洗和屠殺完成邊界的建立的。第二點,民族發明最關鍵的就是民族認同的建構,除了自己認同是一個民族,還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並認為你是一個民族。無論是贊成或反對該民族,其實都會有利於該民族的發明,因為兩邊的理由都會讓觀眾認為是有該民族存在的。
黎巴嫩
黎巴嫩北部山區的瑪代特人基督徒(馬龍人祖先)自西元7世紀開始就成立自治區,經各帝國統治都維持著,南部則是德魯茲教派穆斯林自11世紀形成基層共同體。1842年將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黎巴嫩山酋長國拆成兩自治邦,加深馬龍人和德魯茲人的隔閡。一戰結束後法國畫出「大黎巴嫩州」,為現今黎巴嫩前身,但因劃入太多穆斯林,各宗教不合,導致黎巴嫩頻繁內戰和衝突。作者認為如果只要建立小黎巴嫩,即黎巴嫩山部分,就會是多數為基督教的國家,波蘭也是排除了路德教的「德國人」和東正教的「烏克蘭人」才能建國,但由於黎巴嫩想要出海口,和法國要求,因此法國制定邊界時畫了大黎巴嫩,導致現在的問題。作者以瑞士舉例,瑞士境內的法語和德語區民並沒有因為法蘭西帝國或德意志帝國很強大,因此脫離瑞士聯邦加入,這些地區都是習慣自製的群體;而黎巴嫩南部多為「費拉」(順民),因此會找境外勢力來為自己在國內謀得權力,造成黎巴嫩四分五裂的情況。這就是政治德性。
敘利亞
敘利亞地區是歷代阿拉伯帝國核心地區之一,古代已有高度文明。1516年鄂圖曼征服敘利亞,1860年代開始阿拉波民族發明運動,試圖建立大阿拉伯國家。現今邊界和黎巴嫩一樣也是一戰後由法國人畫出,並在二戰後獨立。但敘利亞的政局一直無法穩定,敘利亞和伊拉克還曾想一起建立大阿拉伯國,但兩邊不合而作罷。直到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勝利才終止,並由阿薩德家族統治至今。作者指出,阿拉伯民族主義失敗的原因就像漢族主義一樣,比鄂圖曼主義、中華民族還不如,後者已有一個國家(只是帝國無法自我統治),但前者連存在過的政治國家都沒有,他們必須「驅逐韃虜恢復漢族」。作者也提到社區的重要性,以東亞為例,幾乎沒有社區的存在(指類似自治組織),而敘利亞還有「費拉」,即使統治者來來去去,基本社會秩序還能維持,而更深刻的社區就是歐洲的封建自治,因此東亞在改朝換代時才會有張獻忠、「大洪水」(大屠殺)的發生。
伊拉克
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是古代文明發源地,巴格達則是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中心。一戰後英國人獲得此區域,1932年改為伊拉克王國,原為親英美,1958年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推翻王國成立共和,引入共產勢力, 1963年伊拉克民族主義者政變,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取得政權獨裁統治。1980年兩伊戰爭、1990年波斯灣戰爭後受到國際制裁,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成立第二共和至今。作者認為目前伊拉克有點像軍閥各佔山頭,已經沒有民族凝聚力了,這種部落力量可能可以建立小伊拉克民族,但要建立泛阿拉伯政權就有困難了。
科威特
現代科威特於1613年瓦利德部落建立科威特鎮,1756年由薩巴赫家族建立科威特酋長國,其家族統治至今。1871年,科威特被鄂圖曼帝國納為自治區。1899年,科威特與英國簽訂保護條約,實際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13年,鄂圖曼帝國與英國簽訂條約,確認了科威特的邊界。作者將科威特與伊拉克的關係類比為香港與中國,前者科威特在英國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一種基於原有部落制度加上英國引入的自由觀念所產生的“自發制度”,並向君主立憲制靠攏。而後者伊拉克在1920年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後來在1932年獨立,隨後經歷了多次政變和政治動盪,最終落入以文化泛民族主義為名的黨派統治,該黨派聲稱創造了一種新的民族身份,但實際上是由政黨主導的政治和社會體系。伊拉克一直對科威特有領土訴求,尤其是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導致了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這場戰爭之後,科威特逐漸形成了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作者在這幾章捷都強調社區的重要性,是即使統治者變換還能夠維持基層社會的重要支柱。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波斯灣南部海岸的各酋長國自1820年代開始互相征伐,1853年簽訂和平條約成立特魯西爾諸國,這些酋長國後來成為現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前身,並於1971年獨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民族發明學的一個特例,在英國的保護下,原有的習慣法和社區傳統得以完整保存,最終形成了一個結構多元的民族國家。作者同樣在論述自治能力的重要性,舉馬來西亞和香港為例。英國在撤離殖民地時會考慮當地是否具備產生自治的能力,例如馬來西亞的蘇丹就具備這種能力,而香港則僅有商會,沒有更高的政治組織,因此只能將其還給中共。作者也說明了英國經驗主義、法國理性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發明國家之間的差別。英國式通常會保留原有的制度,讓國家和社會的區別不明顯,並讓當地人自行融合;而法國式和德國式則傾向於由國家管制社會,這種方式必然會產生一些衝突。然而,即便如此,這些方式還是比帝國主義的超民族主義或文化泛民族主義更為高級。
巴林
巴林是古代迪爾蒙文明的發源地,位於海洋交通要道,自古為周圍政權爭奪之地。1521年葡萄牙人佔領巴林島,經葡萄牙、波斯、阿富汗、阿曼統治,1783年哈利法家族入主巴林,為現代巴林王國起源。1820年,巴林和英國簽訂波斯灣海事條約,目的是打擊海盜活動;1861年簽訂永久和平與友誼條約,加強了英國對巴林的控制;1892年巴林正式成為英國保護國。1971年,巴林在結束保護關係後,正式獨立。作者認為,巴林和科威特類似,也是在英國保護下將原有習慣法及社區傳統保存,但巴林的各個社區都只有一點點勢力,因此推派最弱的勢力當「智者」,是在2002年才改憲法為「國王」。無論是伊斯蘭還是非伊斯蘭社區,各區都依照習慣法和自發秩序統治,這對伊斯蘭教融入現代世界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巴林,伊斯蘭教法律和現代法律制度相結合,這種雙軌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為伊斯蘭教融入現代世界提供了一個範例。
尚吉巴
尚吉巴在8至10世紀時已成為東非沿岸通往印度洋商業據點的貿易中心,文化上和阿拉伯人有較多接觸。1503年,葡萄牙人佔領尚吉巴島,1698年被阿曼帝國佔領。1840年,阿曼帝國蘇丹將首都遷至尚吉巴,1890年尚吉巴成為英國保護國。1963年獨立,但受坦桑尼亞共產主義者影響,1964年爆發革命,併入坦桑尼亞。作者認為尚吉巴就像是香港,是海洋帝國的一部分,但由於發明民族太晚,加上受大英帝國影響斷絕東非奴隸貿易後,島上黑人已佔多數,因此無法維持原本阿拉伯人的統治,從先進地區變成落後地區。作者也提出在古代,宗教不僅是現代人認為的一種思想觀念,對於幾乎不識字的人民來說,宗教是一種生活方式,原本什麼都做不到,但印度教的僧侶和祭司修建了水利工程,穆斯林掌握航海技術帶來財富。宗教是一種完整的社會組織。
附錄 愛爾蘭
作者在這章主要強調的是基本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之間的區別與轉變。作者認為,愛爾蘭之所以會發明民族身份,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基本共同體以天主教為信仰,而英國殖民者則信奉新教。因此,為了將基本共同體轉化為政治共同體,愛爾蘭需要通過構建民族身份來建立新的共同體,從而彰顯與英國新教徒的區別。